祁连深处,见证坚守的力量——记“祁连守山人”王金生 -凯发k8旗舰厅

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 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 正文
 

祁连深处,见证坚守的力量——记“祁连守山人”王金生

媒体:原创  作者:祁连山保护区管护中心
专业号: 2023/8/15 10:35:57

祁连深处,见证坚守的力量——记“祁连守山人”王金生

王金生(左一)与同事进行日常巡护。

王金生的年纪不算大,可黝黑的皮肤和常年缺氧导致的面部水肿让47岁的他看起来要更“老”一些;

王金生去过的地方不多,可在24年的巡山生涯里,他硬生生在祁连山里骑坏了8辆摩托车;

王金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对党忠诚和爱岗敬业写在祁连山腹地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大岔资源管护站站长王金生的生活,就走进了祁连山甘肃段1400多名默默无闻“守山人”的喜怒哀乐。

“我还年轻,让我进山!”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大岔资源管护站,地处祁连山高寒山地,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平均海拔3200米。

五月,初夏,这里的天气还是变幻莫测。即使头顶着午后的烈日,王金生身上厚厚的防火作训服也穿得严严实实。

“山里的天气没个准,巡山路上一天经历四季也是常有的事。”王金生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认真地用手中的巡护终端记录沿途情况。

时间回拨到1999年。正值青年的王金生从部队退役安置到保护站,站里考虑到他是新同志,担心他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打算先把他安排在城郊的种苗基地工作。

“我还年轻,让我进山!”王金生主动向组织请缨,前往当时保护站中条件最差、最偏远的杨哥资源管护站当管护员。

祁连山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几乎看不到人烟。管护站条件艰苦,通信不便,没有照明用电,就连吃水也只能去两公里之外的红沟口去挑。

白天不见人,晚上静悄悄,巡山路上还要面对落石流水、提防毒草蛇虫,短暂地享受了几天大自然的静谧之后,王金生开始明白了老管护员口中的孤独。

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走下去;肩负的职责,咬着牙也要扛起来。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管护员,王金生主动向老同志请教,积极和当地牧民沟通,还买来专业书籍用心研读,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林草管护和野外工作的各类相关知识。

忍饥挨饿、狂风暴雨、伤病疼痛,丝毫没有动摇王金生的意志。在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巡山路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脚下这片土地和自己肩负责任的思考。

辖区内的各族群众居住分散,无论林草资源管护还是防火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成了王金生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没有群众基础,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开展,管护始终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王金生在管护站的例会上提出,“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重要节点,王金生和同事在路口蹲点守护。

说干就干,经过和同事们沟通,王金生带头深入牧民群众家中,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谈古今、谈利害,在帮群众抢收种、赶牛羊的路上讲政策、讲道理,甚至还主动邀请牧民群众来管护站做客,让他们了解管护员的工作和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林草资源管护及防火工作,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那以后,牧民转场的路上有管护员的身影,民族节日的聚会上有管护员的身影,群众遇到困难甚至婚丧嫁娶的日子,少不了管护员的身影。送农资、帮采购,只要林区的群众有需求,王金生和他的同事们就没闲着。

“将心比心,以诚待人。”

几年时间,王金生和同事走遍了整个辖区,足迹留在每一家牧民的帐篷里。哪家牧户住在哪道梁,哪家的草场在哪道沟,哪家的帐篷里有几口人,谁家最近遇到难心事,王金生总是第一个知道、第一个赶到。

每年入冬,林区仅有的一条防火通道会被冰雪封冻,给资源管护工作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维护防火道路,是管护员每年冬天最艰难最紧迫的任务。

狭长的道路,走一步退十步,仅靠站上的几名管护员敲冰铲雪,进度十分缓慢。有一年大雪,正当精疲力竭的管护员们望着被冰雪封控的道路叹气时,几名手持铁锹的牧民群众出现在远处的风雪中。

那一刻,王金生激动得说不出话。他知道,自己和同事们这几年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凛冽的寒风里,管护员和群众用镐头一点一点敲碎冰块,一锨一锨铲除积雪,直到道路全部畅通。欢声笑语回荡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管护员和林区群众真正融为一家人。

“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王金生常说,群众把管护员当亲人,自觉当起林区的义务管护员和消防员,林区管护的联防联护机制才算真正地发挥效用,林草管护和牧业生产才呈现出和谐共生、互助互促的良好局面。

2016年7月,辖区持续遭遇强降雨天气。

王金生(中)对巡山情况进行登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提供)

一个深夜,正在值班的王金生看着窗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和担心。他连忙叫起同事,穿起雨衣走进黑夜。泥泞湿滑的山路上,他和同事们顾不上一路跌跤,挨家挨户敲门叫醒正在熟睡的牧民群众,劝说他们抓紧时间赶着羊群转移。

就在大伙儿刚刚到达安全地带的时候,远处的山谷轰隆作响,泥石流倾泻而下,顷刻间,管护站和周边几户群众的住宅被掩埋。劫后余生,让大伙儿站在雨中心有余悸,雨水和泪水混在管护员和牧民们的脸上。

这次泥石流灾害造成河旁多处道路、林木、电力设施破坏,部分牧民住宅和圈舍被毁。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大家转移及时,无一例人员和牲畜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谢谢你们,这是救命的恩情。”牧民群众握着王金生的手连声道谢。王金生神情严肃地反复告诉大家:“不要掉以轻心,险情还没解除!”

暴雨过后,王金生组织管护站全部人员带领群众撤离。他连续奋战在工作第一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大家劝王金生回去休息,他每次都说:“不要紧,你们先回去,我再转一圈就回。”

安抚群众、安置受灾户,向牧民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王金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整个辖区20多户100多牧民群众、1000多头牲畜没有发生一起灾后事故。

“一草一木,都是责任。”

夏日的祁连山草木青翠,风景如画。

王金生为人和善,性格开朗,但大家都知道,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不容触碰的底线:辖区的林草资源坚决不容破坏。

森林草原防火是资源管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落实责任,大岔保护站实行包片负责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护区域。管好自己辖区的一草一木是王金生担任站长后对大家提出的严格要求。

上坟祭祀烧纸钱,春节元宵放鞭炮,这些当地群众的习俗,时刻让管护员们紧绷着弦。不管吧,隐患无穷;管吧,会遭到抱怨甚至谩骂。遇到这种时候,管护员们都十分为难。

王金生说,只要是对国家资源有威胁的行为,就必须管、坚决管。

王金生一边带领管护员上门讲道理、做工作,努力引导群众文明祭祀、科学防火,一边加大巡查力度,重要时节在路口等重点地区蹲点守护,还把防火工具送到群众家里,呼吁大家一起规范用火。

大岔管护站辖区属于地势崎岖、森林植被丰富的核心区域,巡护摩托车难以通行,为缓解管护员徒步巡护的辛苦,王金生提出采取骑马与徒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巡护全覆盖。

“骑马巡护看似有趣,其实很危险。由于林区天气多变、道路复杂,冰雪下暗藏深坑陷阱,陡峭坡道上乱石纵横,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细心的同事们总会注意到,每次出发时王金生都会帮大家挑选温顺的马,然后自己骑马在前面探路。

有一次巡护路上,天气突变下起大雪,大家骑着马在风雪中缓慢前行。王金生怕出意外,就果断决定改变行程,夜宿附近的临时管护房。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他带着同事们打冰取水、生炉取暖,做好度过寒夜的准备。

当劳累一天的管护员们渐入梦乡,王金生却披着棉衣为大家添柴火、盖被褥,像一位“老班长”一样照顾着每一个人,彻夜未眠。渐渐地,“班长”成了大伙对王金生的称呼,在他的带领下,管护站也变成了一个驻守在祁连山里的“哨所”。

2017年10月底,有牧民向管护站报告杨哥村扎科区域有大型机械碾压的痕迹。接到举报信息后,王金生紧急安排部署,管护员采取分组蹲守监控的方式盯牢看紧现场。

冬日夜晚的祁连山,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王金生和蹲守的同事们双脚冻麻了,却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草惊蛇。凌晨2时许,当违法分子摸黑驾驶机械进入辖区的扎科河道内准备偷采沙石的时候,管护队员们迅速行动,拦截车辆和人员,当场制止了违法行为,并将涉案人员交送有关部门处理。

就这样,王金生和同事们及时阻止了一起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正是他们这样的坚持,24年来,辖区始终保持着森林草原火情和安全事故“零报告、零伤亡”的成绩。

“择一而终,不负青春。”

24年,8700多个日夜,王金生和同事们坚守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祁连山高寒山地,管护着100多万亩核心区域。

24年,他和同事及时发现并制止野外用火50多次,骑行宣传400余次,发放宣传单1.2万余份,行程长达1万余公里。

风里去、雨里来,爬冰卧雪,铁打的身体也受不了。常年的巡山工作,让王金生和同事们各种各样的大小“毛病”得了不少,父母妻儿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重要时刻也总是缺席。

即使这样,王金生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对林草事业更加执着。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劳,无怨无悔地做一名平凡的祁连山卫士,用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

青春易逝,巡山的马匹都在一批批地老去。

47岁的王金生从林草“新兵”变成了“老班长”,他经历的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故事讲都讲不完。可每当别人问起,他总是笑着说:“我有啥好讲的,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极为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而已。”

爱岗敬业,王金生说到做到:他做事细心,从不放过一丝安全隐患;他为人诚心,大伙儿的困难只要能帮他从来不会袖手旁观;他敢于担当,无论当管护员还是站长,他始终没有降低过对自己的要求;他以身示范,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他都坚持在管护一线值班。

“年纪大了,找组织申请换个轻松点的岗位多好,干吗非要对这片林子这么执着?”好心的朋友劝王金生。

“这是我最初的选择,也是我一辈子的责任和使命。”王金生说,每当置身祁连山深处,看着绿树成荫,听着空山鸟鸣,想起自己作为一名林草职工一辈子为国家和人民守护着这片绿色,就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自豪感。

大家都说,王金生关心林区的群众,关心巡山的马匹,关心山里的一草一木,不关心本职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

群山无言,但层峦叠翠的山林记录着王金生巡山护林的足迹,大山深处的沟沟壑壑目睹了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汗水。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奉献出一位林草职工宝贵的青春。

“来向葱茏问绿神,婆娑语荐护林人。青春耗尽犹无憾,为守青山不老春。”一首网上写给管护员的小诗,让王金生和同事们倍感亲切,“就像是写给我们的一样。”

祁连山甘肃段,山连着山,林套着林。1400多名像王金生一样的守山人,就像山峰上挺拔的云杉,把根系深深植入大地,坦然面对雨雪风霜的洗礼,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祁连山的绿色事业,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绚丽多彩的绿色画卷。

平日里,他们是父亲、母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女儿,但穿上工作服,钻进大山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祁连守山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焦方宁 安双生)

记者手记

为守青山不老春

洪文泉

迷彩服,运动鞋,钻进林子,王金生像一位战士时刻准备投入战斗;黝黑的皮肤、浑身的伤疤,走出林子,王金生的身上处处都是护林工作留下的印记。

24年时间里,王金生在海拔3200多米的祁连山高山寒地,以山为家,以林为伴,饱含热情为家乡守护一片青绿。

24年时间里,王金生从“小年轻”变成了“老班长”,身边的人变了,守护的辖区变了,对林草事业的初心却始终没变。

“择一事,终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苦与磨砺,忍受了许多孤独与误解,王金生作为一名林草职工,却始终因为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守护绿色而满怀自豪。

青春耗尽犹无憾,为守青山不老春。一代守山人慢慢老去,又有新一代的守山人成长起来,这种循环交替,正像祁连山的森林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林海绵延,鸟语花香。祁连生态之美的背后,离不开许许多多像王金生一样的“祁连守山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阅读 607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网站地图